[BILD2015]病例讨论:发热待查的病因--自身炎症性疾病
——  作者:王艳    时间:2015-06-10     阅读数: 413

  
       王艳 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暨肝病中心
  发热待查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,其具体定义为:体温>38.3℃持续3周以上,且经住院全面检查后仍诊断不清。发热待查的原因包括:①特殊细菌感染如伤寒、结核、布鲁氏菌、真菌等;②病毒感染如EBV、CMV、柯萨奇病毒等;③自身免疫性疾病;④肿瘤;⑤血液系统(淋巴瘤等);⑥药物热;⑦基础代谢疾病;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;⑨伪热等。在此通过对3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的3例病例分析,来探讨导致发热待查的另一个病因--自身炎症性疾病(auto inflammatory diseases,AIDs)。
  病史情况
  病例1:男性患者,61岁,职业为公务员,籍贯河北省秦皇岛市。入院主诉:发热伴双侧股四头肌疼痛17天。现病史: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,体温最高39.2℃。午后体温上升,数小时后可自行消退。发热时伴有股四头肌疼痛,偶同时伴有双侧腓肠肌疼痛,疼痛剧烈,为钝痛,范围局限,无放射。外用膏药及物理康复治疗效果不明显。体温恢复后疼痛可稍缓解,疼痛减轻。无长期服药物、保健品、化学物接触史。患者既往体健,近期未去过外地。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。实验室检查:红细胞沉降率(ESR)52~79 mm/h,C反应蛋白(CRP)85~136 mg/L,铁蛋白431.4~555 ng/mL,余正常。
  病例2:女性患者,66岁,退休工人,籍贯北京市。入院主诉:发热30余天。现病史:因“头晕”住院,诊断为“椎基底动脉缺血”,治疗后好转。住院20天左右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发热,每天下午2点出现发冷、畏寒、无寒战,体温可在1 h内升至40℃。高温可持续至凌晨,伴大汗,体温可自行恢复正常。“退热药物”疗效不确定。抗生素治疗无效。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。实验室检查:ESR 35~55 mm/h,CRP 26.9~34 mg/L,铁蛋白160.3 ng/mL,余正常。
  病例3:女性患者,32岁,职业商业服务,籍贯山东省。入院主诉:因间断发热伴膝关节、肘关节疼痛1个半月入院。现病史:患者1个半月前出现咳嗽、咳痰伴发热,体温最高39.8℃。1周后好转,但仍发热,午后体温上升,数小时后可自行消退。发热畏寒、无寒战,伴肘关节、膝关节疼痛,体温恢复后疼痛完全缓解。体格检查未见阳性体征。实验室检查:ESR 49~97 mm/h,CRP 83~113 mg/L,铁蛋白251.1 ng/mL,余正常。
  三名患者在临床表现方面存在以下共同点:①间断高热,体温可自行恢复至正常;②热退后一般情况良好;③多数伴关节疼痛;④ESR及CRP升高;⑤无感染证据;⑥自身抗体阴性。根据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情况,所有患者行自身炎症基因检测,并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相应治疗,同时建议患者直系亲属检测AIDs基因(表1)。3名患者经治疗后好转,住院1周后出院。
  表1. 病例1-3的自身炎症基因检测及诊断后处置
  讨论
  AIDs是一组遗传性、复杂性、非侵袭性、炎症性疾病的总称,最早由Kastner等在1999年提出,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炎症因子表达或清除异常所致。炎症小体激活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改变等参与了AIDs的致病。AIDs存在发热、皮疹、关节痛、关节炎、眼部病变、腹痛等表现,可影响多器官系统,特点为发作期ESR增快、CRP增高等且无自身抗体的产生。AIDs的诊断包括以下几方面:①不明原因的周期性或持续性发热(T>38℃),发作间期急性期炎症反应因子处于正常水平;②发热时至少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下列症状:全身淋巴结肿大、脾肿大、胃肠道症状、胸痛、黏膜皮肤或眼部表现、关节症状等;③排除如反复感染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肿瘤等周期性发热的原因。诊断中最主要的是排除其他能引起炎症的疾病,存在炎症因子增加,且IL-1β阻断剂有良好的疗效。
  AIDs的特点包括:①其不是由抗原-抗体反应引起,而是由调节炎症基因的变异引起;②无自身抗体,无特异性T细胞异常活化;③白细胞介素超家族作用重大(如IL-1及IL-1β);④属于少见病但并非罕见;⑤存在地域种族差异,以中东及欧美多见。成人AIDs诊断相对困难,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患者并无特异性症状,单凭炎性基因异常不能诊断(正常人也可存在)。同时并非所有成人自身炎症性疾病都有胸痛、腹痛及皮疹。排除炎症、自身免疫、肿瘤、风湿等情况,炎症因子阳性且抗炎药物(IL-1拮抗剂、非甾体抗药、皮质激素)有持续疗效可作为诊断指标。文献报道的成人AIDs发病年龄差异大,10~72岁皆有,平均为40岁左右。成人AIDs诊断评分=-0.15+β1(发病年龄)+β2(腹痛)+β3(胸痛)+β4(皮疹)+β5(家族史)(具体评分标准见表2)。当评分百分数>14%则高度支持AIDs,建议进行基因检测。
  成人AIDs可分为周期热型及长期发热型。周期热型AIDs诊断标准包含:①伴或不伴有类似小儿某个类型的单基因自身炎症的特异表现;②发热多于2~3次,每次均有相似临床表现;③排除感染、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等;④如果能发现相关基因变异,更进一步明确诊断;⑤非甾体抗炎药物试验性治疗。成人长期发热型AIDs的诊断标准包含:①超过14天的原因不明性发热;②伴或不伴有多关节炎(痛)、多浆膜炎(腹膜炎、胸膜炎、心包炎等),多个淋巴结肿大、皮疹、咽炎、广泛性渗出性水肿等;③除外已知的发热原因(感染、肿瘤、自身免疫病等);④炎症细胞因子(IL-1β、IL-2R、IL-6、IL-8、IL-10、IL-18等)或(和)炎症指标(CRP、ESR、铁蛋白)阳性;⑤若有相关基因变异,更进一步明确诊断。同时对AIDs相关基因检测而言,基因突变是引起自身炎症性疾病的主要原因,但并非所有AIDs都能够检测出基因突变,在引起炎症的通路上除了炎症基因突变以外,也有可能发生了其他原因所致的异常。而且并非基因检测阳性的所有人发热均归咎于AIDs。
  表2. 成人AIDs诊断评分
  AID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一定的差别,临床上需要仔细鉴别(表3)。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:非甾体类抗炎药(COXⅡ拮抗剂等)、糖皮质激素、秋水仙碱、IL-1阻断剂及IL-1β单克隆抗体(canakinumab),且“IL-1拮抗剂治疗有效”可作为AIDs的诊断依据之一。AIDs的并发症主要是淀粉样变,特别是在家族性地中海热(familial mediterranean fever,FMF)及高IgD伴周期热综合征的患者。其中值得一提的是,其中FMF的临床表现包括:①反复发热,初始可以急性腹痛(90%)或胸痛(30%)起病,可伴有对称性关节痛或关节炎(25%),丹毒样红斑(7%~40%),30%~70%可出现脾大;②少数患者可仅有发热;③影像学可见浆膜腔积液(腹腔、胸腔、心包等);④约20%患者发病在2岁前,2/3患者在10岁前发病;⑤少数患者可成年发病;⑥未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者可出现淀粉样变。
  表3.  AID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区别
  小结
  AIDs是近十多年来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新的疾病领域,涉及儿科及成人各科室,需要引起重视。成人AIDs开始受到临床关注,但其临床特点多样,诊断标准缺乏。AIDs相关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,除外基因检测,是否有其他特异性诊断指标仍需探索。
  (文章根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王艳医生在“第八届北京感染与肝病论坛”上的报告幻灯编写)

发表评论

全部评论